#觀塘裁判法院第八庭
#屈麗雯裁判官
#20200516將軍澳 #續審 [5/10]

上午進度

D1: 林(25) / D2: 李(24)
D3: 陳(36) / D4: 蘇(19)🙍‍♀️
D5: 麥(21)🙍‍♀️ / D6: 李(56)
D7: 黃(50)🙍‍♀️
以上為提堂之年齡

控罪:
(1) 參與非法集結 [D1-7]
被控於2020年5月16日,在將軍澳東港城購物中心連同其他身分不詳的人士參與非法集結。

(2) 襲擊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 [D6]
被控於同日同地2樓襲擊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長58855。

(3) 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 [D7]
被控於同日同地2樓故意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警長58855。

~~~~~~~~
控方外聘法律代表:葉大律師
辯方法律代表:
D1:蘇大律師
D2:陳大律師
D3:許大律師
D4 D5:劉大律師
D6 D7:黃大律師

—————
[09:38] 開庭

繼續傳召PW5 警員17569 黃紹/少榮(音)作供,證人當日隸屬將軍澳第二隊,便衣當值,截停D4。

🔹繼續控方主問
重複昨日在東港城L2層CSL門口觀察一名啡色衫女子和其他人,她大部份時間都係揸住手機,位置無大改變,PW5亦認到有另外兩名警員在場觀察,但唔知佢哋嘅觀察目標;大約14:20收到指示(不是從通訊機),將CSL門口聚集嘅人截停調查,唔畀人離開。

PW5不是首先截停該女子,估計係第二個,之後有女警協助搜身,無可疑物品。隨後有軍裝警長到場宣佈拘捕在場人士,包括該女子,罪名係非法集結;女子有戴口罩,無見過佢除口罩後嘅面容,但又能在庭上認出D4。

控方播放片段P13(O), P13(N), P15 & P14,主要拍攝東港城L2 扶手電梯、CSL、OTO & CMK門外一帶位置,人來人往,有人挨著欄杆,隨後見到有多人從人群中突然衝前欄截其他人,主控叫證人從片段中認出D4,和證人自己。庭上見到主控和辯方律師低頭相議後,就主動引導證人睇片。

控方呈上相片P14(5),係截停所有人嘅情況,在相中圈出D4和PW5。

🔸[11:08] 辯方盤問 (D4 律師)

先向證人簡單確認證供,去到CSL門觀察一班人,但唔肯定係14:15時,係在L1軍裝警員發警告之後,上到去近豐澤,行去OTO/CSL,見到約20人聚集,有人叫口號,包括D4,約4~5分鐘後收到特遣隊主管高級督察劉嘉成(音)指示,將聚集嘅人截停搜查,並無特定目標人物,有其他警員:9799,警長3617,警員1364。

基於戴咗口罩,睇唔到口部郁動,聽唔到D4把聲,但聲音來源來自佢佢嘅方向,覺得佢同其他人嗌口號,同意唔知邊個嗌。觀察係對一班人,有人嗌,有人影相,有人歡呼,D4有身體郁動,包括喉嚨,口罩郁動,手部郁動,唔記得有無舉手。

播P13(N),睇咗約10分鐘,D4一直面向中庭,點見到D4面部,PW5話中途有挨過向圍欄約5~10秒;律師於是重播片段,@14:14:34 PW5開始挨向圍欄,@14:14:38 離開圍欄,律師指出在4秒內根本無可能觀察D4口罩【唔同意】,指出口供紙無講身體郁動、移動動作【同意】,有人先講有人和應【同意,唔肯定佢帶頭】。

收到指令將聚集人士截停搜查,指示無特定目標,唔記得3617,1364在咩位置,唔知1364觀察緊邊個,PW5觀察D4係因爲地點和個人特徵

律師詢問為何D4成為觀察人物,。

播放兩段片段質疑證人的觀察和口供。PW5同意未能肯定D4當時有叫口號。

🔹控方覆問
PW6解釋片段中雖然見到證人到D4的近距離觀察只有3~4秒,但已經足夠見到D4的動作。

[12:21] 傳召PW6 警員1364 黃以康(音)作供,證人主要對D5觀察

🔹控方主問
當日13:15到東港城和名苑一帶,當時大致和平,14:10收到通知在中庭有人聚集叫囂,行到中庭搭扶手電梯上去L2,大約14:15去到261號舖(CSL)外觀察,約有80至100人圍住中庭叫囂,一兩分鐘後見到D5,穿白色短袖T恤,深藍色長褲,叫口號,距離約兩至三米,佢挨着欄杆,因為佢嗌黑警,所以留意佢,佢面向中庭,身體動作大,所以確定佢嗌口號,當時軍裝警員發警告,話非法集結,要散去,否則檢控。

約14:20,見到D5三至4分鐘後收到指示,要包圍攔截,佢身處位置不變,距離約10米,有留意佢身邊有其他人,幾個人一齊,但唔記得身型、衣着,無手持物品,孭黑色背囊,無其他觀察。指令攔截無指定身份人士,PW6同其他同事一同住幾名人士,D5係其中之一,講解截停原因,驅散一啲衝埋嚟嘅人,有其他人走咗。

14:33警長53795向佢哋宣布拘捕,觀察時光線充足,距離最近兩至三米,D5有戴口罩,有見過無口罩嘅容貌,在庭上認出D5。

🎥播CCTV,PW6認出D5。

[12:55] 休庭,14:30再訊。
The Psychology of TikTok Duets: Analyzing Collaborativ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