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法院第卅六庭
#王詩麗法官 #續審 [16/19]
#20200330跑馬地 #20200526灣仔

A2倪(23)/ A3區(22)/ A4黃(18)/
A5倪(20)/ A6丁(43)

*A1甘(44)已承認控罪1和2並正在還押中🔴

控罪1:縱火 (控告A1至A4)
A1至A4被控於2020年3月30日,在跑馬地跑馬地警署外,無合法辯解而用火損壞跑馬地警署牆壁及地面。

控罪2:縱火 (控告A1至A4)
A1至A4被控於2020年3月30日,在跑馬地桂芳街錶位,無合法辯解而用火損壞屬於陳司橋的一輛私家車。

控罪3:管有物品意圖損壞財產 (控告A5)
A5被控於2020年5月26日,在灣仔交加街6號地下,保管或控制24個空玻璃樽、1塊布碎、32罐卡式石油氣瓶、1罐噴漆天拿水、1樽天拿水、1罐白電油,1罐潤滑油,數個內載化學品液體樽,意圖在無合法辯解的情況下使用或導致他人使用或准許他人使用該等物品以摧毀或損壞屬於另一人的財產。

控罪4:串謀妨礙司法公正 (控告A5和A6)
A5和A6被控於2020年5月26日,在灣仔交加街6號地下串謀妨礙司法公正,即摧毀與刑事調查相關的證據。
=============
辯方向法庭匯報A6決定不作供,但會傳召1名證人,即陳先生。

陳先生的供詞:(控方盤問內容附以底線顯示)

📌1:陳先生的職業

陳先生表示他從事裝修工作,職責是為客人提供裝修服務。此外他亦有成立公司(辯方呈上商業登記證)。

📌2:陳先生與涉案店舖的關係

陳先生表示自己曾於2019年7月負責A6店舖的裝修工程,收費約港幣$70,000元(辯方呈上由陳先生公司於2019年7月20日發出的收據)。

陳先生同意收據所示工程的實際收費為港幣$71,500。在辯方詢問下,陳先生表示相關工程是由他本人和員工處理,涉及的工作包括油漆、電燈、招牌等。

📌3:遺下裝修物品的慣性

陳先生表示他們完成工程離開店舖時,會留下一些曾使用的物品如油漆、水泥、已稀釋的天拿水、火水等,以方便店舖日後使用和執漏。

在盤問下,陳先生補充指他和員工會留下物品予客人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倉庫存放不到太多裝修物料,但他們也不想隨便丟掉這些物品。

陳先生表示他曾用電話向A6交代他和員工有將一些裝修物料留下在A6店舖予其使用。

📌3.1:油漆

在盤問下,陳先生指他於工程期間使用過三個種類的油漆,但同意自己沒有告訴過A6應如何使用這些油漆,例如是否要用水溝稀。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呈堂照片內沒有顯示過油漆掃。(在覆問下,陳先生指出他和員工通常不會將油漆掃工具留予客戶)

法官問陳先生關於他留下油漆罐的數量。陳先生回應現時已經忘記。

📌3.2:天拿水

陳先生表示呈堂照片中的玻璃樽內的液體是火水或天拿水,而由於玻璃樽易碎,陳先生在安全起見下將相關玻璃樽放在樓梯底。

辯方其後向陳先生展示另一張呈堂照片,照片顯示上述玻璃樽附有天拿水的標籤。陳先生表示當他用電話與A6溝通時並不肯定玻璃樽內的液體是火水還是天拿水,但兩種液體的用途都是可作抹油漆等清潔工作。

在盤問下,陳先生指天拿水是可以在五金舖用數十元港幣購買和屬易燃液體,但同意A6未必知道如何使用天拿水。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呈堂照片顯示的玻璃樽有九成滿(內含天拿水),但現時已忘記他完成工程後遺下多少液體。陳先生亦同意現時不知道玻璃樽的液體容量在其遺下予A6後有沒有被加減。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呈堂照片內顯示案發時店舖內有多一支天拿水,他表示可能因為他買重複的天拿水,但同意自己可以在工程完結後拿走天拿水。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他現時不能肯定他完成工程後遺下多少支天拿水(在覆問下,陳先生指出他和員工通常會遺下1、2支天拿水予客戶),但同意A6在他遺下天拿水後有天拿水使用權,不再需要問他。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他不知道現在油漆罐內的液體是否油漆,此外亦同意呈堂照片中顯示有天拿水放在油漆旁邊。

📌3.3:鐵罐、空玻璃樽、和潤滑油

在盤問下,陳先生同意呈堂照片中的鐵罐、紙皮盒內的玻璃樽、和潤滑油不是其遺下,亦與其工程無關。


在盤問下,陳先生表示他通常會在工程完結後留下玻璃樽,但同意自己不能100%肯定呈堂照片中的玻璃樽是他留下。

📌4:其他事宜

法官問陳先生當完成工程後曾否會A6店舖執漏。陳先生回應沒有。

在盤問下,陳先生表示他曾在裝修工程期間額外為店舖修理石屎。

-陳先生已完成作供。法庭批出半日證人費予陳先生-

-A6案情完結-
=============
本案訂於2023年9月28日10:00作口頭結案陳詞補充。

葉主控透露雖然2023年9月28日仍然是由練錦鴻法官由2023年8月14日審理的暴動案件的審期當中,但由於受審的被告由23位減至2位,葉主控相信該案不需審至2023年9月28日,故法庭不用擔心本案的聆訊會與該案撞期(法官同意)。
The Psychology of TikTok Duets: Analyzing Collaborative Content